close

跟孩子對話前,先照顧自己的情緒,在情緒高張時,請你轉身安頓身心

要跟孩子溝通、對話前,先練習照顧自己的情緒吧!不想靠藤條象徵的威權,來鞏固身為父母的地位,就更需要內在的「修鍊」。這個「修鍊」不是壓抑、制止,而是覺察與臨在。及時喚回那匹失控的情緒野馬,才談得上用技巧和方法好好駕馭,而由穩定的內在所傳達給孩子的訊息,才較能發揮關愛或教導的功效。

工作坊結束後,一位年輕媽媽問了我一個問題:「懂得教養小孩的人,是不是都不會生氣?」我覺得這個觀點很有趣,反問她怎麼會這麼認為。她說:「因為在那些談親子溝通的書裡,作者在跟一些個案對話的時候,都好理性、好平和,不像我常常內心都有一把火,總是忍不住想吼小孩。」我思考了一下,笑說:「或許,那是因為他們對話的對象是別人家的小孩吧!如果每天工作結束後回到家,都得處理自己小孩的問題,跟自己的小孩對話,可能也會忍不住想怒吼了。」

懂得親子溝通、對話,並不等於沒有情緒、不會生氣。現代人的生活步調、情境轉換得如此快速,回到家中如果又得面對小孩雜七雜八的各種問題,能夠和顏悅色、耐心以對,已經是「修養」的境界,遑論還能關照小孩的內在冰山,而且有條理地細細推敲、理解他∕她的感受、觀點、期待、渴望……。難怪很多人看完書後,總覺得那是專家的「神」境界,回到家中的「戰場」,簡直無法想像有轉變的一天。



其實,在學習親子溝通的過程中,我們往往太聚焦於技巧與方法,而且希望回家一試便靈,伴侶和孩子最好全被自己的對話模式收服,就像童話故事裡的仙女棒一樣,輕輕一揮,灰姑娘瞬間就能變成公主。學習技巧與方法並沒有錯,但不能只想改變別人,而自己卻不動如山。

人在高壓且高速的生活中,多數時刻都是充滿情緒的,尤其當它被觸動的時候,如果不能立刻覺察,它永遠都會是比理智更快衝出去的那匹馬,到時候,如騎師一般的對話技巧與方法,恐怕也束手無策。因此,在忙碌了一天,回到家要跟孩子溝通、對話之前,我反而覺得應該先照顧自己的內在,讓那匹狂奔的野馬停歇。
 

 

別在情緒高張的狀態下對話

記得有天下班回家已晚,進門發現女兒竟然還沒完成回家功課,太太當時又忙著協助兒子準備隔天的考試,無暇關顧女兒的進度,於是女兒也就好整以暇的在一旁繼續拖延,完全沒有警覺已近就寢時間。在身心疲憊的狀態下,回家還得打起精神,為小孩的課業操心,其實已經力不從心,充滿不耐煩,尤其在一番提醒、催促之後,孩子仍舊泰然自若、繼續摸魚,更是火上加油,讓內在的怒火越發猛烈。

當時,很深刻的感受是:「我得先好好照顧自己,才能再回來面對問題。」於是,在簡單梳洗之後,我坐到女兒的身旁,深吸了一口氣,才緩緩對她說:「爸爸坐在這裡陪你,直到你把功課寫完。」她看我不再言語,就安分地開始動筆書寫,過程中我覺察到自己的怒氣、煩躁未消,明白此時不是跟她溝通、對話的時機,因為一開口絕對充滿情緒性的指責、說教,對於解決眼前的問題毫無幫助,孩子也收不到我真正想傳達的訊息,不如選擇靜默,陪她專注面對問題,這樣我們才能讓疲憊的一天順利落幕。

想跟孩子溝通、對話,前提是先得覺察並照顧自己的情緒。如果情緒起伏不定,甚至波濤洶湧,千萬別太相信自己能夠說出什麼金玉良言,甚至還能照顧孩子的內在。高張力的時刻,寧可選擇先平和地處理問題,耗時的溝通、對話容後再說,因為在情緒高張的當下,表達的話語絕對不會是關愛,即便自己認為已經非常理智,孩子還是能感受到你對他∕她不滿,字字句句都帶刀帶刺,足以傷人。
 

有穩定的內在才能傳達真正愛的訊息

記得國小二年級時,因為不適應新的班級與老師,我的學業成績一落千丈。在一次月考結果公布之後,回到家中的我,被父親用雞毛撢子狠狠地打了一頓,大腿、小腿滿是青紫色的瘀傷。那個夏日的午後,我噙著淚水,一個人默默的把回家功課寫完,內心充滿恐懼與無助,因為從父親那裡接收到的,只有他強烈的憤怒與指責,至於新環境的不適應與學習上的卡關,並未得到實質的協助與支持。

那個時代的父母,多習慣直接用藤條和孩子「對話」,因為在謀生不易又萬事交煎之下,他們認為這種方式最快、最省心。然而,孩子收到的是什麼呢?或許是要安分規矩些、要發憤用功點……,但更直接而鮮明的感受,可能是恐懼、害怕,及不太明白的,來自於父母內在強烈的憤怒與不滿。若說其中隱藏著某種關心和愛心,也是在多年之後,才稍能理解與體悟。

三十多年後的今天,新時代的父母已經不再那麼威權,也多期待與孩子親近,彼此是相互理解與關愛的關係。可是情緒是跨時代而恆在的問題,它來的時候依舊迅如風火,而由它啟動的對話依舊帶著摧毀的力量。破壞之後要再建設,就得花費更大的力道與更多的時間,對於不再威權的現代父母而言,面對親子溝通,難怪充滿更多無力感。

因此,想要跟孩子溝通、對話前,先練習照顧自己的情緒吧!不想靠藤條象徵的威權,來鞏固身為父母的地位,就更需要內在的「修鍊」。這個「修鍊」不是壓抑、制止,而是覺察與臨在。及時喚回那匹失控的情緒野馬,才談得上用技巧和方法好好駕馭,而由穩定的內在所傳達給孩子的訊息,方能發揮關愛或教導的功效。


作者簡介│吳孟昌

六年級生,現為大學教師。在學習親子對話、與人溝通的過程中,深覺安頓自我的內在,比鑽研外在的形式、技巧更為重要。深信唯有關顧好自己的心,才能與他人及世界產生美好的連結。

歡迎來到吳孟昌的心靈小舖,探尋自我覺察、連結他人/家人、安頓生命的錦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麗山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