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19.12.27 by 陳雅慧 

 

 

面對新趨勢,台灣父母的反應常是趕快送孩子去學,但面對快速變化的AI,現在學了可能不久後就過時,所以想要儲備孩子未來的競爭力,重點不是學習技術,而是教給他們面對AI時代的能力。

看到AI這個關鍵字,父母大概有兩種最常見的極端反應:一個極端是「這和我有什麼關係?」另外一個極端是焦慮「有什麼工作會被取代?是不是要趕快讓孩子去學AI?以免被淘汰。」

這一次《親子天下》記者採訪了將近二十多位AI的科學家、科技產業主管、大學教授和高中、國中小的資訊科技老師們,其實沒有任何一位專家建議中小學生趕快去學習AI。

這些站在科技發展前緣的父母們,他們最希望教給孩子的是什麼?

「現在AI可以做到的事情,是五年前世界前端權威也無法想像的,發展太快了,沒有人知道五年後會怎麼樣,所以學生今天在學校學AI,保證還沒上大學都已經過時了,」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說,「父母們得要知道,未來變化之快,會超越自己的生活經驗。」

好的,知道變化很大很快,接下來該怎麼做呢?「未來會面對的問題,現在都不知道。這一代的父母有責任發掘這個時代的教養方式,」智庫驅動知識長、資料科學家、四歲小孩的爸爸謝宗震說。

綜整他們的看法,面對AI時代,給父母的忠告是:

 忠告1. 培養會「製造問題」的下一代,不只是回答標準答案

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觀察:「台灣過往培育的人力九五%都是『問題解決者』,但西方國家培養的人都是在『製造問題』。」

在全球供應鏈裡,品牌產業和製造業是天平的兩端,過去西方國家專注品牌產業在於了解社會問題,為這些問題找到大多數解決方案,再交到另一端製造業代工國家(如台灣)去形成成品、進入社會。「但製造業不需要了解社會需求,它只要了解品牌需求就好,」簡立峰說。

在這樣的教育哲學下長大,台灣年輕人就算進入Google也不習慣發問,因為「問題都解決不完了,我還問什麼問題?」

陳昇瑋也呼應,在面試的時候,最怕碰到沒有問題的人,「連在面試的時候都沒有問題,以後在工作上一定也問不出問題,這種人不會錄用,因為要分析資料,一定要自己找問題、會問問題。我希望未來的孩子不管看到什麼樣的陌生人,都可以問出十個問題。」

問問題的能力怎麼培養?

鼓勵孩子問「為什麼」,然後認真回答。小小孩都有問不完的「為什麼」,最後停止發問多半是在國中階段,大人多一點耐心回答,多一點聆聽孩子的看法,就可以把這樣的好奇延長。

讓孩子用提問取代練習回答。英業達AI研究中心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陳佩君常常會用遊戲的方式,要小學的女兒出題目考自己,「小孩想要考倒你時,就會很專注的把所有學過的東西思考一遍,重新組織起來,這是最好的思考鍛鍊。」

生活中練習表達。父母有耐心的聆聽,就是給孩子表達最好的舞台,也可以在平日親子共讀的過程中,常常給機會讓孩子聽完故事,也自己說一遍,鼓勵關注細節,完整的表達,表達自己也是最好的提問練習。

動手做是AI時代重要的能力,先動手做,才能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。照片:楊煥世

 

 忠告2. 興趣真的可以當飯吃,支持孩子投入「side project」

這次採訪過程中,聽到很多次不同的人提到「side project」,指的是有別於正職工作的專案,可以說是自己的專案。在Google工作,很有名的就是公司鼓勵你有兩成的時間做side project,這也是Google保持創意不斷的重要關鍵。

Side project是自己想做的專案,背後支持的是自動自發的熱情。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(Taiwan AI Labs)創辦人杜奕瑾小二時,媽媽買了一台電腦,送他去補習班學程式語言,從此就跟電腦結下緣分。念台大時,他決定自己架站,「同學聊一聊有這個想法,高興得睡不著,就立刻起來把程式寫好、把網站架起來,然後按照大家的回饋再去修正,」杜奕瑾到現在都還記得這段 。

後來他才知道這種稱為「敏捷式開發」的方式,其實不僅是軟體世界的準則,更是面對未來世界的心態。「不要把精力放在要『做到完美』,未來的世界沒有完美,也沒有所謂失敗,只有不斷嘗試,不斷修正,做出好的體驗。」

謝宗震則是每週花兩個晚上的工作天,和一群志工組成「資料英雄」團隊,義務解決社會問題,三年下來發揮很大的影響力。

開發專案的能力怎麼培養?

從解決問題開始。side project雖有別於正職工作,但並非打打電動鬼混也算,應該是有目的性,最好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一個問題。鼓勵孩子多觀察周遭和關心人,發掘問題,然後去想有什麼方式可以解決。

培養動手做,做了再說的態度。不要都想要做出完美的產品或是提出完美對策,先動手去做,才會知道下一步要怎麼推進。

要樂在其中。自己選的專案,一定是自己很投入的,找到那種你投入下去會忘記時間的專案,找到人生的熱情所在。

 忠告3. 以身作則,示範當海盜出海的勇氣

簡立峰觀察,台灣的教育裡,最缺少的叫「勇敢」。我們成長的教育過程裡,爸媽最喜歡講「不要、不要、不要」,我們聽了一輩子。有個小水溝在那邊,爸媽說「不要過去!」之後人生遇到更大一個水溝,一樣「不要過去!」簡立峰以在產業看人才的經驗,建議父母要鼓勵孩子,要站在小水溝的對面,要他「勇敢一點,跨過來,不用害怕!」

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,站在科技產業研發的最前端,他也建議,面對AI時代,父母要培養孩子的海盜精神,願意想像未來,參與未知的未來。

海盜精神怎麼培養?

家長自己必須先不怕,才能和孩子一起面對未來。矽谷的名言:「Fail early, learn fast.」(早點失敗、快點學會),失敗其實是往成功邁進的路。

父母以身作則。張嘉淵的做法是會帶著孩子做小小的壞事,譬如大考前一天不K書了,出去走走放鬆一下。「一開始,海盜也是從小小的船員開始,孩子至少要有勇氣跨到海盜船上,」張嘉淵說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麗山國小輔導室 的頭像
    麗山國小輔導室

    臺北市麗山國小輔導園地

    麗山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